小便里有很多泡沫,代表肾有问题吗?

时间:2022-12-16 21:00: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体检发现尿蛋白有“+”号

很多人会慌

会是肾炎吗?

蛋白尿就是尿毒症吗?

蛋白尿吃药能治好吗?

这些问题

今天我们来一一解答

尿里为什么会有蛋白?

蛋白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我们的血液中存在大量各种各样的蛋白,维持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同时也参与构成血液的渗透压,使血液中的水分得以保留在血管中。

而肾脏,有一张庞大的滤网,即“肾小球”。血液在这张滤网中流过。大体积的物质,比如多数蛋白,无法穿过这张网,而小分子的物质则会在网中滤过,进入尿液。除了机械的网孔大小外,滤网还通着“电”,根据电荷的互斥也保证部分物质不能通过滤网。

但还是有些个子小的蛋白会逃出“罗网”,进入尿液。

怎么办?不怕。滤网之后,还有“肾小管”,它负责将漏到尿液中的有用的物质重新“捕捉”回血液,包括这些漏网的“小蛋白”。

当然,万事不绝对,健康状态下,人体仍难免有蛋白漏出,但量很少,24小时一般不超过150mg。

那么,什么情况下尿里会有蛋白呢?

网破了:网的孔径变大了,或者“断电”了,导致更多的大分子蛋白从网中漏过。

肾小管“捕捉”功能丧失了:药物等因素损伤了肾小管,使得肾小管不能完全捕捉逃出的小蛋白。

从肾脏以后的位置出来的:肾脏以后还有输尿管,膀胱,尿道,从这些部位也可能分泌出蛋白,混入尿液,尤其是这些部位的肿瘤。

滤出的小蛋白太多,超出了小管吸收的能力:比如骨髓瘤,制造蛋白出了错,复制了太多的小蛋白,小管满负荷工作也没能完成吸收任务。

除此以外,还有“生理性”蛋白尿:肾脏没有器质性病变,多在发热,剧烈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的蛋白尿。有些青少年则会在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在平卧时消失,其机制并不十分明确。

蛋白尿会有哪些症状?

泡沫尿

坊间传言,蛋白尿患者的小便会有很多泡泡,即所谓“泡沫尿”;甚至还有时间界限,几分钟以内泡沫不能消散就是“肾炎”。这是真的吗?

泡沫尿固然是肾脏疾病非常重要的表现,但并不绝对:除了蛋白,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可能导致泡沫尿,并非都是异常;而没有泡沫,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蛋白尿。

水肿

众所周知,肾脏疾病可以引起水肿,其机制很复杂,并不局限于蛋白丢失;但低蛋白血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血液中蛋白大量丢失,改变了血液渗透压,血管中的水跑到了血管外,组织间隙中。由于重力的作用,多数积聚在双下肢,引起脚肿;也有在胸腔中,腹腔中,或者心包中,引起气急,腹胀等相应的症状。

如果丢失的蛋白过多,血液中过低的白蛋白,可以导致肝脏的合成功能异常,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比如感染,血脂异常,血栓形成等,超出肾脏的范畴,称之为“肾病综合征”。

而相当部分的蛋白尿患者,可以完全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只是在常规体检时意外发现,我们称之为“隐匿性肾炎”。

蛋白尿有什么危害?

蛋白尿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身体出现了某种异常,如果不能找出病因并加以祛除,异常可能持续存在,继续损伤肾脏,最终影响肾脏功能,甚至发展为尿毒症。

蛋白尿又不仅仅只是一种信号,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持续存在,对肾脏本身也是一种损伤。在大多数疾病中蛋白尿是否得到控制,直接影响对疾病结局的判断。

蛋白尿应该怎么治?

首先,蛋白尿不能称之为“病”,它如同“肚子痛”,“发烧”一样,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病”,就谈不上“怎么治”,“能不能治好”等等问题。关键在于找出蛋白尿背后的“罪魁祸首”。

能不做检查,直接吃药吗?

一方面,是药三分毒,很多治疗的药物都不可避免存在副作用,比如激素,比如免疫抑制剂等等,而相对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并不保证足以控制蛋白尿。

即便吃着药蛋白尿好了,也相当于发热用了退热药,腹痛用了止痛药,不过掩盖了症状,而潜在的病因,也许仍在损害着你的身体。所以重点是要找到病因。

但是,前文也提到,蛋白尿本身对肾脏也是一种损伤因素。所以即便原因不明,也应该尽量控制蛋白。比如用药物,ACEI/ARB,XX普利,XX沙坦,这些药物普遍用于控制血压,但同时它们可以作用于肾脏的血管,减少蛋白的丢失。

蛋白尿患者应该怎么吃?

控制蛋白尿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护肾脏功能,减少肾脏损伤,延缓肾脏衰竭的速度。

因此在饮食上,一方面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蛋白的摄入,同时摄入人体利用度高的蛋白质,即所谓“优质蛋白”,比如鸡蛋白,牛奶,瘦肉等。不能抱着“丢了就要补回来”的心态;滤网没修好,吃得越多,漏出的也会越多;而漏得多,肾脏的负担也会越大。

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引起肾脏损伤的其他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等,因此相应地需要关注低盐,低糖,低嘌呤的饮食。

上一篇: TJP:遗尿症儿童夜间尿液的尿溶质排泄较...

下一篇: 精神病药物与心脏代谢风险的药理作用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