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不同的位置性眩晕如何鉴别?这10个鉴别要点要掌握!

时间:2022-01-10 18:15:4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约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1]。这类患者通常晕的方式各不一样,其中还有一部分会在查体时诱发眼震,往往会引起医生的重视。

 

大家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耳熟能详——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之一,人群累计发病率为10%,也是近年来眩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2]。但实际上,在临床诊断为BPPV的病例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其他疾病,例如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的误诊。

 

CPPV虽源于中枢系统病变,但发病时可能仅有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表现,即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并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的提示,临床表现与BPPV有很多相似之处,极易于混淆。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回顾一下CPPV的临床特点及其与BPPV的鉴别要点。

 

CPPV的病因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PPV)又称恶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少见。病变部位以脑干、小脑为主,如第四脑室背外侧、脑桥、延髓、小脑蚓部、绒球和小结病变[3]。通常该类患者病灶需要通过磁共振平扫甚至增强予以发现,如果是肿瘤性病变,PET/CT也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CPPV的眼震机制及特点

 

目前认为,涉及脑桥、延髓和小脑的眼震基本都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SM)通路,导致后者功能受损[2]。VSM由位于脑干的前庭内侧核、舌下前置核和小脑小结、小脑蚓垂构成,并给前庭内侧核提供修正的加速度信号,提高旋转后对重力评估的精确性。CPPV相关眼震即为VSM异常导致旋转后修正加速度信号缺失出现的反跳眼震。

 

与BPPV的眼震不同的是,CPPV典型的眼震潜伏期短,且持续时间以<1min多见。眼震也不仅在某个特定的位置出现,而是在多个位置都能出现。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可以表现为垂直、水平或旋转方向。但眼震强度没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变化,即多次试验后眼震不具有疲劳性。患者在向患侧卧倒时,到达诱发位置后马上就出现眼震,而当患者由卧位回归坐位后,眼震方向不会出现反向变化,没有所谓的“上跳型”和“下跳型”、“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变化[4]。

 

BPPV与CPPV的鉴别诊断

 

虽然BPPV发作时患者很痛苦,感觉到强烈的天旋地转,不能正常直立行走,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同时可能还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反应,但总的来说,BPPV是一种良性的外周性疾病,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但CPPV常累及脑干、小脑等生命中枢关键部位,且常由肿瘤所致,因此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对患者产生较严重的后果。

 

BPPV和CPPV都是由体位变化所引发的眩晕。但在位置变化产生眼震的同时,BPPV患者同时主诉有强烈的眩晕感觉,而CPPV患者这种眩晕的感觉相对较轻,甚至可能出现只有眼震而无明显眩晕的现象。同时,BPPV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眼震必须符合BPPV的诊断特点。对于试验时诱发出阵发性位置性眼震和短暂的眩晕,虽然眼震的性质符合BPPV的特点,但若复位治疗无效仍提示为CPPV可能。

 

当然,BPPV与CPPV具有某些相似点。例如,眩晕反复发作,患者主诉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眩晕时无耳鸣、耳闷胀、听力下降等耳部不适感,眩晕严重时有共济失调和恶心、呕吐,无畏光畏声,无头痛史和晕动病史。

 

下表对BPPV和CPPV鉴别要点进行总结:

 

 

综上所述,当患者出现位置性眩晕时,需要对眼震的方向、眼震出现和持续的时间、眼震的强度变化等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能笼统地把位置性眩晕都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参考文献:

[1] 刘畅, 刘大新, 丁雷, 等. 眩晕疾病的发病率与患病特征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10): 862-864. DOI: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3.10.021

[2] Bisdorff A. Vestibular symptoms and history taking[J]. Handb Clin Neurol, 2016, 137: 83-90. DOI:10.1016/B978-0-444-63437-5.00006-6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 50(11): 805-809.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11.002

[4]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3): 248-253.

[5] 吴海燕, 王素菊, 高志强, 等.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初步分析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0,55 (08): 754-759. DOI: 10.3760/cma.j.cn115330-20200616-00504

上一篇: 神经科最易记混的13种综合征|难点击破

下一篇: 能量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吗?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