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转型机遇,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应用型高校?

时间:2019-10-28 09:59:3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把握转型机遇,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应用型高校?

10月22日,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工程学院召开。会上透露,江苏省2014年起试点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中27所试点高校已经在学校的章程中明确了“应用型”办学的定位,并且通过实践探索,在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转变观念,把握机遇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地方高校转型目标。同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明确转型地方院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按照最初的设计,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刚颁布的《方案》,有专家表示,这是给普通本科院校指出了一条新路。《方案》提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其实是让这些本科院校获得差异化发展。

同时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也有利于激发这些高校教师的潜力,因为新的发展方向为教师事业发展搭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也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

比如《方案》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具体分配由学校按规定自行处理”,“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基于这些考虑,转向应用型对普通本科院校来说不失为一个机遇。

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应用型高校

“应用”不是高等教育的新功能,也不是高等学校的分类标签,而是贯穿各类高等学校谱系的功能;“应用型”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需求。

如何在新时代建设应用型高校,一些高校分享了转型发展的相关经验↓↓↓

温州大学:以产教融合解决转型发展痛点

温州大学通过产教融合解决学生不带劲、企业不来“电”、自身不造“血”的三大痛点——

观念再造。以学生产出为本,立足地域文化,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区域产业结构深度融合为主线,积极融合温州创业资源,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贯通人才培养环节为重点,构建立足区域、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的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和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

组织再造。推动各方融合跨界,打造校企价值共同体,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引企入教”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问题。通过企业投入资金、学校配套资源、政府出台政策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人员再造。打造“师-生-企”共研共创局面,发挥人事杠杆作用,在职务评聘文件中设置社会服务实践与推广型职称类别,为应用型教师提供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学生教授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

系统再造。整合创新机构设置,通过顶尖团队激励系统,构筑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通过一位科学家、一个实验室、一支团队、一支产业基金、一家创业公司打造温州大学产教融合新模式。

许昌学院:转型根本是制度

许昌学院通过改革制度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转型发展。

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彰显转型发展理念,通过凝练办学理念、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

完善决策系统,确定转型路径。坚持稳定规模与优化结构,重点发展与整体提升、内涵建设与基础建设、强化特色与协调推进相互统一。完善专业与专业群、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平台与环境、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努力建成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与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调动职能系统,推动转型发展。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与应用型办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定修订了40余项教学改革方案和管理制度,构建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迈向新台阶。

优化支撑系统,保障转型发展。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战略目标部署,紧密联系学校教师、人才、财务、资产的管理与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际,系统梳理工作制度建设情况,健全机制、总结经验、巩固完善,把制度建设的过程作为深化认识、增强执行力的过程,努力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内涵提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深化合作系统,加快转型发展。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切实解决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关键问题,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协同创新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健全评价系统,助力转型发展。通过健全和完善评价制度,深入推进目标管理,强化目标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构建起了教学质量考评、教师绩效考评、干部年度考核等专项评价与校内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促进了转型发展。

本文综合整理自:《光明日报》(李玉兰 练玉春)、《南京日报》(谈洁)、教育之弦(ID:moe-csdp)

上一篇: 原创热气腾腾的笨鸭子好吃但难做,教你如何...

下一篇: 专访︱黄磊:欢迎来乌镇吃喝玩乐看话剧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