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成为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两者之间有何相关性?

时间:2023-10-05 17:18:1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图片

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临床基本特征

心房颤动组年龄、性别构成、SBP、DBP、BMI、受教育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比例、hs-CRP高于非心房颤动组,饮酒比例、TC、TG、LDL-C低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临床基本特征比较

图片

2.心房颤动与新发CKD的关系

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病密度为18.48‰人年,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病密度为28.63‰人年,两组新发CKD的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层,≤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病密度为17.46‰人年,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病密度为27.91‰人年,两组新发CKD的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病密度为29.75‰人年,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病密度为29.28‰人年,两组新发CKD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8),见表2,表3,表4,图1,图2,图3。

 

表2 非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组新发CKD发病率比较

图片

表3 ≤65岁非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组新发CKD发病率比较

图片

表4 >65岁非心房颤动组和心房颤动组新发CKD发病率比较

图片

图片

图1 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

图片

图2 ≤65岁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

图片

图3 >65岁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

3.心房颤动与新发CKD关系的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以是否新发CKD(赋值:是=1,否=0)为因变量,以是否罹患心房颤动(赋值:是=1,否=0)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模型1无调整变量;模型2校正年龄(赋值:实测值)、性别(赋值:男=1,女=0);模型3在模型2基础上校正吸烟(赋值:是=1,否=0)、饮酒(赋值:是=1,否=0)、体育锻炼(赋值:是=1,否=0)、受教育程度(赋值:高中及以上=1,高中以下=0)、高血压(赋值:是=1,否=0)、服用降压药(赋值:是=1,否=0)、糖尿病(赋值:是=1,否=0)、服用降糖药(赋值:是=1,否=0)、服用降脂药(赋值:是=1,否=0)、SBP(赋值:实测值)、DBP(赋值:实测值)、BMI(赋值:实测值)、TG(赋值:实测值)、HDL-C(赋值:实测值)、LDL-C(赋值:实测值)、FPG(赋值:实测值)、hs-CRP(赋值:实测值),模型1结果显示,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层为≤65岁和>65岁后再次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变量、赋值同上),结果显示,≤65岁人群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见表5。

表5 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心房颤动对于新发 CKD 风险的影响

图片

研究局限性及小结

研究局限性:纳入研究对象以男性为主,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后续研究将进行性别匹配,尽量减少性别不均衡带来的可能偏倚的发生;其次,对于研究人群不排除短暂发生的心房颤动未被记录。

小结:心房颤动和CKD是常见的心肾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产生了各类不良后果。一般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5岁人群。所以应对心房颤动进行科学管理,积极控制其相关危险因素,早期干预以减少CKD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本文来源:张爱丽,侯旗旗,韩全乐,等. 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与新发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6): 4521-4526.

上一篇: Cir Res:空军军医大学韩骅教授团队...

下一篇: JCN:对心力衰竭患者移动健康干预的可行...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