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胸片

时间:2022-12-28 21:00: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影像质量的评价方法,从视觉主观评价向物理学的客观评价发展,应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更加客观和量化。但是单纯的物理学评价在日常临床应用上难以坚持。同时缺乏影像评价的目的性又往往难以与主观评价相统一。因为最终的影像诊断还是要靠医生的视觉,主观判断。放射诊断影像的质量标准,到底该如何客观的依据?这里欧共体给出了一个综合评价的概念。即:

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

以物理参数为客观评价,手段。

以满足诊断要求所需的摄影技术条件为保证。

充分考虑,减少辐射剂量。

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他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尽可能的结合,使观察者对以形成的影像能够加以客观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欧共体虽然给出了影像细节的可见度的定量标准。但是他未给出:

影像物理评价参数特别是影像密度的定量标准。

具体的诊断评价区域的定位与标准。

当然也不可能给出中国人的体表入射计量标准。

因此,我们认为应在欧共体影像综合评价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建立自己的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标准。以最常见的胸片举例说明。

胸部后前位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

一、诊断学要求的标准

肺野部的评价重点是对血管(肺纹理)向肺野外带末鞘连续追踪的评价。纵隔部的评价重点是对低密度区,低对比影像分辨率的评价。

(1)肺野末梢侧  右肺野末梢血管的追踪:清晰可见,直径为两毫米程度的血管影像;能明显追踪到直径为一毫米以下的末梢血管影;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76+-0.04。

右下肺末梢血管分支:重点对右上肋膈角处末梢血管分辨率的评价。清晰可见,直径为两毫米程度的血管影像,明显可见直径为一毫米以下的末梢血管影像,下肺野外带密度标准:1.13+-0.04。

(2)肺野纵隔侧  重点对左上肺动脉分辨力进行评估。

左上肺动脉分支:清晰可见直径为五毫米程度的血管影像,明显可见左上肺动脉分支与主动脉弓的边缘,左上肺动脉分支密度处可分辨程度1.13+-0.04。

右下肺动脉重叠影像,重点对重叠的大血管支气管透亮阴影的评价。清晰可见,直径为五毫米程度的血管影像,明显可见右下肺动脉边缘与重叠影像,似可见与肺静脉的交叉支气管透亮区,密度标准:0.98+-0.02。

(3)纵隔部  主气管:明显可见主气管边界;可见于主气管交叉的奇静脉上区凹陷的边界;组织器官密度标准为0.62+-0.03。

左右主支气管追踪:重点对低密度区中略高密度影像分辨力的评价。明显可见气管旁线、气管分叉;可见奇静脉弓部;左右主支气管下缘可追踪,密度标准0.44+-0.02。

心脏纵隔部相重叠的血管影:重点对低密度区低密度影像分辨力的评价。可追踪到与心脏,阴影相重叠的血管影;可追踪到与纵隔相重叠的血管影;心影密度标准:0.37+-0.02,膈下密度标准0.33+-0.22。

图片

二、体位显示标准

肺门阴影结构可变。

锁骨下密度易于肺纹理的追踪。

乳房阴影内可追踪到肺纹理。

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肝肺重叠部可追踪到肺纹理。

可显示纵隔阴影。

肺尖充分显示。

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心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三、成像技术标准

摄影装置:带有静止或活动滤线栅的立位摄影架。

标称焦点值:小于等于1.3

总滤过:大于3.0毫米铅当量

滤线栅:栅比12:1,栅密度40线/厘米

屏/片体系:相对感度400

FFD:180cm

摄影管电压:125kvp

自动曝光控制:选择三野电离室

曝光时间:小于20ms

防护屏蔽:标准防护

四、受检者剂量标准

成年人标准体型受检者的体表入射剂量:小于等于0.3Gy。

上一篇: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空腹血糖变异性和癌症风...

下一篇: 打完瘦脸针,鼻唇沟更深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