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代瘟疫有多可怕?一人生病,全家遭殃,难以想象的规模和速度

时间:2020-01-31 18:15: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古代瘟疫有多可怕?一人生病,全家遭殃,难以想象的规模和速度

近段时间,冠状病毒的传播,正在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疫情的最新的进展,正如十几年前早已经模糊的“非典”一样,这种病毒,到现在还是令人感到后怕。

在大家窝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我们不妨来谈一谈瘟疫,这个在古代令古人谈之色变的疾症

古代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古人又是怎样预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建安二十二年”

我们先来做个记录。

建安二十二年,时疫流行,建安七子中的五子全部感染去世,曹植的好友,一个时代的风骨,就这样被一场瘟疫带走。曹植之所以写《王仲宣诔》,为了纪念好友王粲之外,估计也是在心里,默默的宣布了建安时代的终结。

建安二十二年,带走的还不止他们。

根据《后汉书·献帝纪》的记载,关于这个年份,只有一句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上文提到的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和陈琳,感染瘟疫死在了跟随曹操的军中,另外的三位,徐幹、应瑒、刘桢,因为瘟疫死在了曹操大本营邺城,这场瘟疫的传播范围之广,无论你是在寒冷的北方邺城,还是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疫情到处爆发。

以至于在后来,王粲葬礼上,曹植的哥哥曹丕还带着大伙儿一人学了一声驴叫送别王粲。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还有那个“老好人”鲁肃也是在这一年病逝。养尊处优的士人官员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就不用说了。悲伤的曹植还在当时写了一篇文章,他悲哀地写道“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建安二十二年,我们的史书留了大量的笔墨写曹丕被立为魏太子,写曹操的僭越之心,而留给这场瘟疫的笔墨,只有寥寥几句而已,这无疑是我们修史文化的一种缺陷。

古代人口的减耗的主要原因

正如上文的建安二十二年,古代像这样的年份,其实非常之多。我们是不是总有一种感觉,古代人不计划生育,为啥人口还总是上不去?

我们上文提到的建安二十二年,正是瘟疫高发的年代。前有百姓因为瘟疫喝“黄巾水”加入黄巾军,后有黄河流域人口的急剧性减少。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划分为魏晋南北朝,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瘟疫高发阶段。

根据统计,从220年曹丕逼迫献帝禅位到581年杨坚平定江南,一共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爆发过76次大规模瘟疫,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大型瘟疫。

和我们所经历的病毒性流感不同,古代的瘟疫往往是我们现代已经很少见到的天花、霍乱、鼠疫、血吸虫病、肺结核等传染性比较强的疾病。因为古代医疗条件非常差,人们又不懂得合理的方式预防,往往一人生病,全家遭殃。西晋时葛洪曾说过,他经历过很多次瘟疫,只要瘟疫一流行开就控制不住,一个县的人往往要死亡一半。

正如这次在武汉那样,古代的瘟疫经常会在人口大规模集中的地方爆发,当时的两都洛阳、长安等这些大都市,因为处于人口交流的枢纽之中,非常容易病毒进行传播,瘟疫往往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正如黄巾军的信众,就在当时首都洛阳的旁边。因为没有强有力的控制人口流动手段,一旦感染,就会迅速传播开来,从而造成大面积人口损失。

还有一个例子是,当时南方的首都建康有40余万人口,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城市,然而因为侯景之乱中建康被围数月,城中人饿死战死无数,没有传染病意识的人就把尸体随意丢到秦淮河里,导致饮水被污染,从而又形成了大规模的瘟疫,瘟疫过后,这座繁华的大城仅剩下数万人

古代瘟疫多发的原因

古人瘟疫呈现出高发,多发,杀伤大的特点,并不是古代人身体孱弱,这其实主要由于古代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社会形势。

战争带来瘟疫。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古人总是在战争中开疆拓土。大战时,大批人口集聚到一起,你是北方的,我是南方的,中国地大物博,风情多变,不同地域间军队交战,血花四溅,不仅是在打仗,也在无形之中交换各自身上的病毒,轻者水土不服,重者,就慢慢变成了瘟疫。

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一辈子英明神武,没想到士兵们不习水战,并且军中更是疾病横行,在失败之后,便无力继续统一大业了。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衣冠南渡上,中原人到南方,往往会极度不适应南方的湿热气候,再加之对当地的血吸虫等传染源一无所知,往往中招也是在所难免的。

不仅仅是中原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即便是南方人,也会不适应。江南才子往往最怕的是流放,韩愈都写“好收吾骨瘴江边”,从此便可见一般。岭南地区,之所以开发晚,和它的潮湿闷热的气候往往不无关系。

古人都如何防疫

最近武汉疫情,无疑是牵动了我们的心,药店里的口罩往往直接脱销。在没有口罩的古代,我们究竟是如何防疫的呢?

主要是两种方法。一种是隔离病人,每天利用艾叶消毒,另一种则是查医书,在《本草纲目》和《伤寒杂病论》上,我们的中医宝贵的提出了治疗时疫的方子。

同时我们聪明的古人也善于从过去来总结规律,虽然这在现在的我们看起来有点可笑。古人曾利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总结出一些容易产生大的疫情的年份,称为大疫年,从而提前做好消毒防范等工作,虽然可笑,有时候却准的有点可怕。还有句俗语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所以当年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就派人员进行了震区的防疫工作,比如用飞机喷洒消毒水之类。

说到防疫,就不得不说欧洲的黑死病,这场消灭了7500万到一亿人口的巨大灾难。这场瘟疫来源于蒙古人的西征,而蒙古人在他们南征的时候,也利用了这个武器,却没有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在欧洲,却反复了足足有五个世纪。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古人的智慧之外,还有我们古人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多喝热水,欧洲人是不喜欢喝热水的,这反而利于了病毒的传播。

还有另一些另类的方法,比如罗马教皇为了防止黑死病,就坐在烈火之中,牛顿则是躲到了乡下,趁着人少,潜心学术去了。总结起来,还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一套,多消毒,注意卫生,避免人口聚集罢了。

最后希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奥利给!

文/枕猫

上一篇: 原创余承东被打脸:2019年中国每卖出两...

下一篇: 有赞教育宣布免除60天软件服务费帮全国教...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