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曹雪芹本意李纨之子贾兰会中举吗?

时间:2020-01-23 05:53:1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按曹雪芹本意李纨之子贾兰会中举吗?

《红楼梦》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中,让贾兰高中举人,使家道中兴。

众人皆知,伪续是违背曹高芹原意的,然而关于贾兰中举的想法,却一直为大多红迷所接受。这主要是因为《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属于李纨命运的那支《晚韶华》的暗示,且看曲词全文: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曲词中的“带珠冠,披凤袄”与“头戴簪缨”,“腰悬金印”等句子让我们知道,李纨、贾兰母子的确有过非常辉煌炫赫的日子。

而全书第一回甄士隐所作“陋室空堂”的歌中,在“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一句旁,甲戌本有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亦可见贾兰他日身披紫蟒,得意非凡。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贾兰会高中举人呢?

我以为不可能。

首先,按照清朝例律,凡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必须写明直系三代姓名资历,记入《登科录》以备擢选。而三代之内倘有人犯重罪,则不许参加科考。曹雪芹本人深受其苦,虽学富五车,却因为父亲曹頫是康熙钦点的重犯,曾“枷号”多年,而没有资格考举。《石头记》借一块“无才可去补苍天”的石头之口洋洋万言,其实不过说了“怀才不遇”四个字,又怎么会让贾兰走上中举之路呢?

其次,《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特别有一段文字照应中举之议: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待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

这里说得明白,不能从举业发绩,乃是“贾门之数”。可见贾兰即使有出头的一日,也绝不会是因为科举取仕。

这段话在程高本中被删掉了,就是因为高鹗觉得与自己杜撰的宝玉、贾兰叔侄高中一说不符吧?由此也可以反证出,贾兰中举纯属高鹗臆想,不足为信。

那么,贾兰若想“爵禄高登”,既然没了“文举”这条路,便只剩下“武功”一途了。有没有可能呢?

且看贾兰在第二十六回中那精彩的出场:

宝玉……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在书中对白甚少,这算是相当浓墨重彩的一笔了。画家们每每为李纨造像,就有个固定名目叫作“李纨课子”,而贾兰的形象,就是个很用功的小书呆子。

然而如果让我为贾兰选景,我一定会定格在他射鹿的这一幕上。“中原逐鹿”,向来就有建功立业之意。焉知这不是曹雪芹的深意呢?

关于习射,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还有一段故事:

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顽旷荡,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赦、贾政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可见贾兰除了学习文采之外,也一直没有荒疏武事。而贾家事败后,贾兰或是因为没了科举的念想,从而弃文从武;或是因在“武荫之属”,应征入伍;甚至被钦点充军,送上战场,都是非常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推想,那贾兰参军后,屡立战功,做了大将军,终于得以“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说到这里,便又引出一个常见的歧误来,就是“昏惨惨黄泉路近”的人到底是谁呢?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是李纨。说李纨守寡一辈子,好容易守得儿子出息了,她却无福享受,撒手归西了。并有“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一句做证。

我猜这多少是受了“范进中举”的影响。那范进当了一辈子童生,胡子一把了,却忽然中了举人,他娘高兴得痰迷心窍,差点噎死。

然而身为“皇嫂”的李纨会如此不济么?她好歹也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见识如何竟会跟个乡下贫婆子一般?况且生性沉稳,“槁木死灰”一般,便是天大的事临到头上,想必也可以处之泰然的。

更重要的是,“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接连四句排比,既然前三句肯定只能是说贾兰的,如何到了最后一句,忽然主角就变成李纨了呢?

因此我认为,既然“头戴簪缨”的人只能是贾兰,那么这“黄泉路近”的人,也一定是贾兰。至于那“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然说的是李纨,却只是说珠冠凤袄不能换来长命,并不一定是指她本人短命,解释做功名救不了儿子的命也一样成立。

这样,便不难对李纨母子的命运做出如下推测:那贾兰虽然立下战功,爵禄高登,却因为或是在战场上受了重伤,或是在军旅生涯中患了急症,以至有福不能享,英年早逝。李纨辛苦了一辈子,临老时,借着儿子的战功得了不少赏赐,甚至可能挣得诰命,凤冠霞帔,可是却要承受丧子之痛,得不偿失。

前文说过,李纨把钱看得很重,只进不出,深藏密敛。这样一个人,习惯了未雨绸缪,而从“李婶之弟又接了李婶和李纹李绮家去住几日”这句话看来,李婶娘母子进出大观园甚是方便,是极好的内应外援。很可能,早在抄家之前,李纨就已经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分期分批地托李婶娘带出府去,这使得众人流散之后,李纨、贾兰母子仍然还能够保持小康的生活,也就是“人生莫受老来贫”。

在这时候,贾府的其余子弟很可能会上门求助,比如平儿就很可能会向李纨借钱,而李纨却不肯,眼睁睁看着巧姐儿被卖进火坑。巧姐儿的判词里提到“狠舅奸兄”,贾兰也可以称作她的“兄”,因此这种假设是有其可能的。

而贾兰和巧姐儿这对贾家的第五代儿女,也就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是飞黄腾达,却青年早夭;一个是荆钗布裙,而逢凶化吉。

这也就是李纨判曲中所说的:“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也正是从反面告诉我们,李纨不积阴骘,伤及儿孙。虽然挣了珠冠凤袄,却一世孤零,无子送终,也就难怪“枉与他人做笑谈”了。

(文 西岭雪)

上一篇: 突破1000亿美元!特斯拉又火了,刚超过...

下一篇: 北京新增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共...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