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犯人被流放,路途艰苦为何还有人抢着去押送?原因很残酷

时间:2020-01-10 10:27:2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古代女犯人被流放,路途艰苦为何还有人抢着去押送?原因很残酷

在古代刑罚中,除了死刑、监禁之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刑罚,叫做流放。在《水浒传》中,这种刑罚实在是太常见了。宋江杀了阎婆惜,被刺配流放;林冲被人陷害,也是刺配流放;即便是打虎好汉武松,也在上山之前被流放。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见,在那时候,流放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处罚。

一般来说,流放是将犯人发配到苦寒之地,犯人要同时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繁重的劳动。这种刑罚的实施十分广泛,从普通百姓,到官员都有可能获罪之后被流放。其中有男性囚犯,也有不少女性囚犯。如果没有上下打点,和可靠的人照顾,流放的人员过的是生不如死的日子。

比如在唐朝中后期,有些官员或者是自己触犯刑法,或者是因得罪权贵而被发配流放,他们远离家乡,到那苦寒之地,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流放的官员日子有多苦呢?我们常说,家徒四壁,这应该是一个人最穷的样子了吧,家里除出了四面墙,啥都没有。

可是这些被流放的人只会更惨,他们住的地方,连墙都没有,可能只是随便找东西搭的一个棚子。睡哪里呢?就睡在他们唯一的财产--席子上。等到人不堪恶劣的环境,一命呜呼了,子孙就会拿席子一卷,完事儿。当然,子孙也会哭一哭,但是并不敢放声大哭。并不是荒郊野外还有人监视,不允许大哭,而是因为哭也需要消耗体力啊,他们没得吃,哪里敢随便消耗体力?更何况,即便再孝顺,体能跟不上这也是没办法的。

唐朝时期,流放岭南的官员很多,我们从古诗中都读到过不少。这些官员一旦被流放,大都难逃死于他乡的噩运了。环境恶劣,中原人士难以忍受。连饭都吃不饱,长期下来难免体质变差。一旦生病了,哪里还有钱请医生来看病?只好等死。

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是流放官员的一个代表。他很不幸运,成为官场当中一方打击另外一方的牺牲品,只因为酒后失言,吐槽了几句,就被有心之人拿去做文章,获了个流放的罪刑。他这一走,就是二十三年。历朝历代都有大赦天下的,有的人可能还在去发配地区的路上就被赦免回去了,可是刘禹锡没那么幸运,他是流放期满,朝廷不准他回去,还要继续流放。这样一折腾,就是二十三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他旷达、心胸宽广的,我想这样的说法,可能是并不了解刘禹锡的真实经历吧。

当然,也有真正心胸宽广,对眼前窘境没什么想法的。比如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大神。苏轼最窘迫的那几年,过得还算是比较潇洒,还留下了不少大作留给我们今天抒情。这主要是得益于他有很多挚友,在那段时期给他无私的帮助。那段时期,苏轼的活法就一个字--蹭。如果不是好友时常给他捎点东西,如果不是他到处有知己,只怕早已经不知埋骨在何处了。

流放的日子确实是艰苦异常,尤其是习惯了中原地区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人,来到岭南、宁古塔等处,只怕是难以承受其痛楚。男人身体强健,尚且不堪这种苦楚,更何况是女人呢?古时候也有很多被流放的女人,有的是因为自己犯罪,而有的是因为无辜被家人牵连,或者是只是哪个官员家中的奴才,因主人获罪,自己一并被打包处理。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被判处流放的人要去发配地区,没别的办法,就是步行。而负责押送他们的官差也只好步行。这一趟差,多则两年,少则几个月,谁愿意离开家里这么长时间,去那艰险环境走一遭?谁家里没有老小要照顾?因此,得到这项差事的官差,都将这项差事称为苦差。不过,有一种例外,是他们争着抢着愿意去押送的,那就是犯人如果是女性,那他们就很乐意了。

古时候,女性最注重名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个意思了。而一旦成为了女囚,那就没什么名节可言了。在有的朝代中,女性犯了一些罪行,需要当堂打板子的时候,法律规定是要脱了裤子直接打的。同时还会有很多人围观,看热闹的人常常挤得站不下。

试想,那个时候的女性,就连手脚漏出来被别人看到都要羞愧至死,何况是女囚这样的待遇呢?因此,一般这样的一套动作下来,如果这个女囚没有自杀寻死的话,那基本上按照当时的观念评价,就已经算不得是个女人了。

如此,看守牢房的人也好,还有那些押送的官差,都很可能会对这名女囚实施侵犯。因为她已经如此了,还谈什么名节呢?侵犯她,在当时的观念评价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有一位官媒曾经直接说过这样的话,到了大狱,成为女囚,就不要说名节这种话了。

除此之外,女囚在流放的路上,还很可能会被要求实施一些卖奸之类的事情,押送的人好从中谋利。一位女性,很可能只是一位无辜的女性,却要忍受这样的屈辱,实在是令人发指。

而那时候,女囚犯常常是官差争着押送的。可见人性之丑陋,令人作呕。

上一篇: 深圳老板让员工一天设计150张图,部门调...

下一篇: 三雄极光股价异动2019年净利润增长30...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