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备受关注,考生究竟该怎么准备?

时间:2019-10-30 21:27: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备受关注,考生究竟该怎么准备?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高校综合评价的任炜老师。今天的《科学规划人生》微课堂由我来为大家主讲:新高考背景下的多元升学。本次分享主要围绕着现今高考政策的变化来谈一谈,考生和家长需要做好什么准备,才能有利于自己的高考升学与未来发展。

高考改革进程

应该说,自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没有停止过。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不断扩招提高录取比例;从完全统一考试,到高校自主选拔;从一考定终身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比如在2003年,就有22所院校开始试行自主招生政策,这一举措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在实践中不断里推广到更多高校,近年来实行自主招生的院校已达90所。

到了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拉开了近年来影响最大的新高考改革序幕。在“意见”中指出,过去的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因此,国家要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多元录取解读

那么,这次的新高考改革政策,对我们孩子的未来升学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新高考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旨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志向、特长来选择专业和学校;对高校来说,新高考模式有利于选出合适的人才进一步培养。

因此,今年 4月12日,教育部的官方微信号发布了一篇文章,明确提出:综合评价成人才选拔主流趋势。其中讲到,这次高考改革是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全面育人、综合发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科学育才、公平选材。

上海、浙江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省份,已探索开展了综合评价录取试点。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校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根据参加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学生的调研数据,有近70%的学生表示面试时考官结合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报告进行提问,这表明高校在面试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了参考,做到了“既见分又见人”。

而在今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要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并且提出,要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实际上,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把综合评价作为招生的主要方式。比如浙江省的综合评价招生被称为“三位一体”,2019年在浙江省开展了三位一体招生的9所大学,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统招人数比例都不是很高,而是把更多的招生名额用在了综合评价录取上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浙江省开展综合评价招生的院校达到了58所。其中包括9所高水平大学,也包括浙江本省的不同层次院校。我们知道,浙江是我国开展新高考改革试点的第一批省份,那么,他们的行动模式也将逐渐普及到全国其他省份,可以说,浙江的今天,就是其他省份的明天。所以,我们各地的家长都不可掉以轻心,而需要用心来了解一下目前的综合评价招生方式。

那么,综合评价招生是怎样的形式呢?我们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他的综合评价招生,是参考学生的高考成绩、学校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水平,分别按50%、30%、20%的比例来折算成三位一体综合分,再根据学校的招生名额依次录取学生。

我们可以从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公布的录取分数看到,由于降低了高考成绩的比重,加入了学校综评评价测试的分数,最终使得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分数比统招裸分录取要优惠不少。平均优惠值达到了30分,优惠最高的一个专业是化工与生物类,这个专业裸分录取最低是610分,而通过浙江工业大学的综合评价录取,高考分数最低只需要562分,相当于降了48分!

如何才能通过综合评价录取呢?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工业大学的招生要求是:先要通过书面初审,也就是学生在网上进行报名,然后学校根据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竞赛获奖、中学阶段综合表现以及个人陈述情况等材料,按照不超过招生计划数5倍的比例,确定名单。在复试阶段,浙江工业大学是采取的面试形式,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然后按照得分确定入围名单。

个人升学准备

在新高考这种背景之下,我们每个考生都需要多手准备,来应对新高考形势下的招生政策。

要知道,新高考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提前具备规划意识,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方向,然后有的放矢、积极准备相关的综合素质材料,接着选择相应的高校招生路径,来为自己争取到合适的升学机会。

所以,我们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而对于高一的同学,还需要考虑自己要选择什么科目。

如何做规划呢?按照生涯规划的步骤,我们需要首先“知己”,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志向、价值观等内在特点,以及家庭所具备的现实条件,然后去了解目前的大学和专业相关内容,比如一个专业主要是学什么的,将来是干什么的,而在哪些大学这个专业会比较有优势,要进入这些大学有一些什么升学途径,需要怎样的成绩排名,他的录取规则是怎样的等等。有了这两方面的了解,就可以大致匹配出自己适合学习什么专业,可以选择哪些学校了。

对于个人特点的了解,可以借助一些测评工具,比如生涯规划领域里应用很广泛的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测评,了解到自己在哪些特质上比较偏重,由此知道自己适合哪些类别的专业和职业。除此之外,建议咨询一些具备生涯规划和升学规划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通过对你的深度访谈了解到你的特点,然后给你推荐合适的专业和职业。

而在了解专业这方面,则要去主动认知多个专业大类,而不可只是停留在对于一些热门专业的认知上。要知道,目前大学本科专业一共分为12大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再下面分为500多种具体专业,如果我们只知道为数不多的一些热门专业,那么就会面临报考时选择太少竞争太激烈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书籍、网络、访谈等渠道去了解更多专业的内涵,也可以参考专业人士的推荐来选择专业。

然后,我们要考虑选择怎样的升学途径。目前除了裸分高考升学之外,还有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专项计划等高校自主选拔的多元录取途径,并且把很多以往统招的名额也给到了这类自主选拔招生上,参与这类招生,就是为自己增加录取机会。而要申请各个高校的自主选拔,就需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准备相应的奖项资质。

这个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目前在很多新高考实施的省份,教育厅以及各中学都会有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填报系统,各地考生可以参照相关要求来进行填写。而要填写相关的内容,我们需要首先具有相关的资质材料,这些材料包括竞赛奖项、游学研学活动、研究性学习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很多时候仅凭学校和家庭是无法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孩子参与的。

今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倡导学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因此可以说,我们要主动为孩子去发掘一些社会资源,创造一些参与机会,帮助他们来丰富综合素质评价的材料,同时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不但有利于他们的高考升学,而且有利于他们未来的长期发展!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高中生家庭需要知道的一些具体的高考大事件。

在高一的时候,先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确定选择多种升学通道。然后,在寒假/暑假期间,主动参与一些竞赛活动、社会实践、高校学科营等,作为自己的背景提升。

高三上学期的10月-11月,开始准备高校自主选拔的自荐信;来年的3-5月,高校简章发布以后,开始报名申请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4-5月,各高校会公布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初审名单; 6月9日-6月22日,是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复试;6月22-6月28日,填报志愿,包括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院校志愿。7月份,录取结果就会公布了。

祝愿各位同学都能做好充分准备,最终金榜题名!

声明:本文系高校综合评价任炜老师原创。

上一篇: 死亡,因《入殓师》而美丽

下一篇: 原创撞脸明星,不要笑,不然你会怀疑人生!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