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着练着,左边右边身体不对称了?

时间:2019-11-03 23:32: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练着练着,左边右边身体不对称了?

如果你辛辛苦苦锻炼了一段时间,好不容易觉得自己的肌肉围度有变化,正在暗暗窃喜~然后定睛一看,发现自己左右两边居然不一样大:左胸更丰满?右臂更强壮?

不要惊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知道,不管你练或不练,左右身体不对称这种事儿,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哦。

—— 不对称?这是自然法则!——

事实上, 比起追求完美的对称,不对称才是宇宙的“真理”啊:还在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华裔物理学家,就凭着“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奖。

宇称不守恒定律

简单说,就是宇宙不是对称守恒的,即使是两个相同的粒子,在相同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等也不会相同。

如此神秘浩瀚牛逼的宇宙都做不到完美对称,人类作为渺小的粒子,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发展的不对称…你们就欣然接受吧>.<(另外,你的脸,你的五脏六腑其实也都是左右不对称的,所以又怎么能要求外在绝对对称呢)

不过,我猜还是会有同学表示很困惑:可是我锻炼前还没有不对称的那么明显啊!为什么越练越不对称了呢?

—— 为什么越锻炼,越不对称?——

首先还是要说,虽然很多朋友在锻炼后身材的确都出现了不对称的情况,不过他们不对称的倒是挺一致的:一般都是左胸、左背练得比右侧更大……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右利手)。说的再具体点,我们知道,人体的身体肌群构造,决定了大多数肌群在日常生活及锻炼时,都很难做到单独一个部位发力做功:

如果把身体看成一个齿轮链接运作的机械体,很多肌肉锻炼姿势,都必须要通过四肢末端以及核心部位的各种力量传导来做功。

这也是为什么你练胸练背,并不能单单地只练胸或只练背,肩部、手臂、核心等相关肌群也都会参与其中,一起做功发力的原因。

那这和左右两边不一样大又有什么关系呢?拿练胸来说吧,假设理想情况下,你用卧推练胸,100公斤卧推,这100公斤并不是全在胸上的:胸肌承担60公斤、三角肌前束承担10公斤、肱三承担20公斤,其它各种有的没的相关肌群再承担个10公斤左右,左右对半分~

然后实际推的时候呢,情况就不一样了:平时习惯右手操作的同学,右胳膊就比较擅长发力;由于身体本来就爱偷懒,怎么轻松怎么来……

所以真的开始分工协作时,你的右胳膊就说了:“我力气大!I can I up ! 我多分担点活,右胸肌你那么弱,还是别浪费体力少出力吧!”

所以本来右胸肌要承担30公斤力,现在只要承担25公斤;左胳膊没什么劲,左胸还是得撑30公斤……久而久之,日久天长,你的左胸自然就比右胸要大上一截咯。同理,大多数的左背也会比右背更大一些;左撇子则反之,右胸右背相对更大!

—— 不一样大,有多可怕?——

我猜有童鞋可能要急了:我锻炼不就是为了让身体越来越好吗!我可不想到最后反而练成大小边啊!练到最后一大一小啊!!

别急… 说句大实话:即使你真的练到左右胸能看出明显不对称了,如果你不专门脱掉衣服去告诉别人:你看我左胸比右胸大诶!相信一般人也根本意识不到……

毕竟大家看你的身体,看的是一个整体的轮廓、体型和曲线,你左右胸、左右臀是不是一样大,你的肱二峰度如何,你的锁骨脚踝够不够有型,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会第一眼并不会关注到这些细节。

即使是州长这样的传奇健美先生,仔细看一下,你也会发现他的左右胸并不完全对称,左胸相对比右胸更加广阔锐利,厚度也更好。

可是难道会有人说,州长,你左右胸不完全一样,练的不好嘛……

—— 追求完美的你,如何尽量一致?——

当然,如果你说我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就是想要左右侧尽量一样大,也不是不可能。你可以在日常训练中,多进行一些本体感觉训练,单独给弱势部位“加餐”,更好的刺激弱势肌群。

本体感觉训练

简单讲,是指训练你自己能感受到肌肉、肌腱、神经等自我发力感觉的训练方式①

本体感觉训练,有助于帮你更好地掌握每块肌肉、每个肌群单独发力的感觉,所以可以非常有效的帮你塑造平衡、均衡的身体形态。

本体感觉训练,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单关节针对动作,进行单侧的训练!

❶ 单关节针对动作,更有利于刺激薄弱侧肌群,找到薄弱侧肌群的发力感觉;

❷ 单侧训练,则可以有目的地强化薄弱部位,而且也更有利于增加目标肌群的肌纤维募集水平,促进相关激素分泌,增肌减脂。

之前我们就介绍过左右胸不一样,可以用静力单侧训练,比如静力单侧拉索夹胸和静力单侧哑铃飞鸟等,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之后我们也会陆续介绍胳膊不一样粗?臀部不一样大?腿不一样粗?各种单侧训练怎么做!

追求完美的你,可以在常规训练后,对着薄弱部位,再来一些针对该侧的本体感觉训练,适当强化,更好雕塑你自己咯!

①Lephart, Scott M., et al. "The role of proprioception in the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athletic injur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5.1 (1997): 130-137.

上一篇: 甲骨文,醒来120年

下一篇: 原创杰克10亿,克力架8亿,那乔兹的悬赏...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