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只有进士才能入翰林,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如何却进了翰林院?

时间:2019-11-01 13:43:3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只有进士才能入翰林,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如何却进了翰林院?

清朝晚期,湖南出现了以陶澍、魏源为代表的“湘系经世派”,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经世意识,主张文章联系实际、切合实用,通经致用,“治国、济民、平天下”,大力推行改革措施。

其中的陶澍,被晚清名臣,近代才女张爱玲祖父张佩纶评价为:“ 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涧于日记・己卯下》)

陶澍后来官做到两江总督,与“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关系十分密切。

他在理学经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对“湘军三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湘军三杰”可认为是陶澍思想与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而左宗棠终其一生,都没有考取进士,成为他此生的遗憾,也和陶澍有直接的关系,左宗棠因为照顾他的儿子,最后耽误了上京城应试的行期。

左宗棠二十六岁这一年,第二次会试落榜之后,在醴陵渌江书院担任主讲。

两江总督的陶澍回家乡湖南安化扫墓,从这里路过,机缘凑巧,荣归故里的陶澍和后进青年左宗棠认识了。

经过攀谈,陶澍觉得这后生谈吐不俗,既能精准评论时政,又博学多才,文思泉涌。难能可贵的是,这后生还是个文武全才,对军务韬略也有深邃的认识。

这一下陶澍觉得发现了宝贝,俩人越聊越投机,竟至谈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清早晨鸡报晓时,俩人才发现,原来已经天亮了!

兴致未减的陶澍,舍不得走了,一下子在醴陵留住了七天!

从此,俩人成为了忘年之交。

道光十八年(1838年),左宗棠赴京应考后返程,专程绕道金陵拜访陶澍。

陶澍热忱留他在府中暂住,并待以上宾之礼,在商讨国计民生大事和学问道德文章时,还让幕僚和朋友参加会谈。

当着众人的面,陶澍指着自己的座位对大家说:“他日左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前。”

此时的左宗棠不过是一个落第之人而已,像他这种对后学的赞扬是很罕见的,但是他看人的确看得很透,我们不得佩服陶澍在识人方面确实独具慧眼。

不久,传来陶澍去世的消息, 并且临终时遗言,请左宗棠担任自己的独子陶桄的老师,另外请他代为掌管自己的家务。

对于这种朋友间的重托,左宗棠不能推脱,于是前来,要满足前辈的心愿。

既然来到陶家,他觉得就对陶桄有了一份责任:在陶桄成年之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去参加会试了。

不然的话,考不中还好说,一旦金榜题名,他就必须接受分配,按照规定去外省做官,那对于陶家的承诺,就会半途落空。

这一年,陶桄才刚刚七岁。

由于这样的原因,后来担任总督的贺长龄、林则徐曾先后邀请左宗棠入幕,尽管他对这两人十分尊重,感情上也离得很近,但依然婉言谢绝了。

他觉得朋友托孤这个责任更为重要。

在为陶澍理家教子之余,左宗棠开始刹下心来苦读诗书。

陶澍一生曾在多处地方为官,收藏的书籍非常丰富,使得左宗棠大喜过望。

他曾经给夫人写信:“吾在此所最快意者,以第中藏书致富,因得饱读国朝宪章掌故有用之书……”

在教陶桄读书的八年时间里,左宗棠刻苦钻研了诸多荒政、水利、盐政、漕运方面的问题,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了认真的思考,尤其对军事和洋务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研究。

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军事、政治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比如,后来左宗棠经略西北时,用在陶家藏书中“骆驼能识水脉”的知识,解决了地方水荒和在沙漠中行军打仗缺水的难题。

对于自己的学生,他是倍加爱护。后来越看越喜欢,心想,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么好的果子,不能让外人摘了。于是在陶桄弱冠之年,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数年之后,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左宗棠先后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这一待就是八九年。

左宗棠在骆秉章处虽然只是个幕僚,但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以左宗棠可以大胆工作了。

他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后来他的官声都传到了京城,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这时已经是名声鹊起了。

但时隔不久,左宗棠却在这里,摊上了个大官司。由于和总兵樊燮发生了口角,他火爆脾气上来了,狠踹了樊燮一脚。

谁知这一脚,却让左宗棠惹来杀身之祸。后经胡林翼等人的拼死相救,他才得以免灾。

虽然躲过一劫,但是在骆秉章那里是待不住了,就踏上了赴北京参加当年会试的旅途。

听说左宗棠将进京赶考,京城士大夫互相告诫:“为考官,无失左宗棠。”

他的才气和能力早已被事实证明,如果文字功夫不好,根本就不可能在两任巡抚衙门里充当拟写奏折的文案师爷。

况且他的文字,早就为咸丰皇帝所目睹。

此时他来赶考,如果再名落孙山的话,当然就不是考生的问题,而是考官的问题了。

谁不幸恰好当了这样的考官,岂不成了笑话?于是,考官们便十分留意。

“未几,闱中得一卷,甚奇伟,皆疑为左宗棠,急取中之。榜发,则湘潭黎培敬也。”( 《瞑庵杂识》 清·朱克敬)

谁知道发榜之后,还是没有左宗棠的大名!

闹了半天,还闹出一场误会来。

左宗棠运气不佳,又落榜了?其实,他根本就没参加当年的会考。他本来是要去参加会考的,但刚一离开湖南,走到襄阳的时候,被胡林翼派人给截住了,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以上的种种际遇,使得二十七岁之后的左宗棠,再也没有走进科场,终生“最高学历”,只是一名举人。

后来他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

左宗棠厚积薄发,随着战功的积累,他的官职也像做火箭一般噌噌的往上蹿,1863年(同治二年),已担任闽浙总督了。

由于脾气性格的不同,左宗棠、曾国藩相互之间不对付,两人经常掐架。

曾国藩说话愚钝,再加上涵养很深,一般并不回应他的挑战,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往往是左宗棠占上风。后来又和李鸿章掐起来。

那李鸿章就不一样了,著名的外交家,嘴头子厉害着呢!

一日某公请客,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来了。两个对头见面了,免不了又是一阵互掐。

这日,掐到关键处,李鸿章洋洋自得的说:“非翰林不入相,左公伟业盖世,封侯封公,我不敢望,惟有大学士一职,恐怕要让我一筹。”

按清制,大学士必由翰林提拔。李鸿章是翰林出身,而左宗棠是举人,没资格入翰林。

李鸿章知道左宗棠有这个短处,特意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有意在挖苦左宗棠。

这句话说得左宗棠听后默然,半天答不上话来。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李鸿章的话无疑是在揭短,触及左宗棠的痛处。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考中进士,此后,他一见到进士就不舒服。

这一下扎到左宗棠的肺管子了,他暗下决心,今年就有科考,官不做了,非要考车一个成绩来让你们看看要不然我这个“今亮”的外号岂不是白起了?

1868年(同治七年)末, 左宗棠因为平定捻回有功,朝廷任命他做陕甘总督印。

在闽浙总督任上已经晃荡了一圈的左宗棠,岂能把这个看在眼里?

而且这年恰逢朝廷大考,他立刻上书朝廷,表示要放下军队,回京参加考试。

慈禧看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率性荒唐,你已官至总督,还考什么功名?考个状元能授几品官?

慈禧老太后虽然不知道左宗棠心里真正的痛,但是她知道这是在讨价还价。那好吧,你不用考了,下旨赐他“同进士出身”。

意思就是你老实的打仗带兵吧,不用考试,也享受进士待遇!左宗棠如此计较功名,与王翦的贪田求赏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就这样,左宗棠虽然努力一辈子,都没考取进士,但是谁能说皇上特赐的这个“进士”是赝品,含金量不够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民国· 赵尔巽(主编)

《清代通史》萧一山 中华书局1986年版

《左宗棠传》【美】 W·L·贝尔斯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上一篇: 原创他位列老蒋八大金刚之末,却最受黄埔学...

下一篇: 黄奕在古装剧中多次头戴小蝴蝶,俞秀莲婉约...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