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红船|开国上将邓华: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作出重大牺牲

时间:2019-11-13 20:11: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红船|开国上将邓华: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作出重大牺牲

【撰文/何婧 视频/王学民 统筹/王梅梅】他本出生于富裕之家,却为革命放弃优渥生活;他曾在战争中与上级意见相左,却因这一建议改变了战略部署;他对职位无甚得失心,却在原则问题上绝不退让,他就是开国上将邓华。

邓华曾参加过湘南起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并在平津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他指挥了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等重要战役。邓华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近日,红船杂志与邓华的女儿邓英进行了交谈,对邓华为革命事业、为党、为人民奉献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邓华

1

毅然离开教会学校

1910年4月,邓华出生在湖南郴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小时候他在村里读私塾。12岁那年,邓华的父亲送他到郴州新华学校上学,这所学校是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学校,校长和主要教员都是美国人,学校设施、环境都很好,还有机会去美国留学。但在这里读了3年书后,邓华决定离开这所学校。

这时的邓华知道了帝国主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其中有一条就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学校进行传教,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邓华觉得在这所学校读书是一种耻辱,加上他看到有些教员对中国学生态度凶狠,体罚、打骂现象都有,这种对民族的屈辱和歧视,给邓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形势很好,罢工、示威、游行等爱国活动,邓华都会积极地参加,他在传记中写道:“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非打倒他们不可。”

为了救国,邓华放弃了在教会学校读书的机会,考上长沙南华法政学校高中政治班。受身为党员的哥哥和姐夫的影响,邓华于1927年3月在学校加入了共产党。

邓英说:“如果父亲一直在教会学校读下去,那他人生走的就是另一条道路了。在人生的第一个路口,父亲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共产党。虽然在以后的人生中,有生死的考验,有荣辱的曲折,跟着共产党,是父亲的初衷,也是父亲终身的选择。”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湘南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邓华听说后,连夜赶到离家20里路以外的贵阳县城,可是等他到了县城时,起义军已经转移走了。但邓华决心很大,一定要参军,终于在郴县的保和圩,追上了起义军,他一生的戎马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2

人生岔路的选择

1928年,邓华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红四军决定从郴县、耒阳、永兴、资兴来的农军返回湘南打游击,建立革命根据地,邓华所在的33团被派到桂东山区打游击。

水口镇的岔路口

部队走到水口镇的时候,面临一条岔路:一条往西南去郴县,一条往东南去桂东。33团大都是郴县人,井冈山生活非常艰苦,于是有不少人选择了回郴县打游击。

跟邓华一起参加湘南起义的表弟也来劝他回郴县,说回家乡打游击,群众基础好,熟悉情况。邓华想了想,跟他表弟说:“农军的家乡观念重,回去会散伙的,要革命就不能回去。”

最终表弟还是决定跟着大部队回了郴县,此时除了朱德派来的军事干部和少数地方政工干部,千余人的队伍基本走光了。桂东去不成,邓华和剩下的人又回到了井冈山,重新编队,邓华被分配到31团1营担任营委干事。

没过多久,郴县传来消息,回去的农军大部分走散了,剩下的部队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小的战斗,但很快就被打垮,连邓华的表弟也牺牲了。后来邓华多次跟子女们说,如果当年他选择跟表弟回家乡,那他人生的结局就不知是什么样,也许早已不在人世了。

3

向上级提出的这项建议,改变了战略部署

所谓军令如山倒,在战争中,军人对上级的命令要严格执行。而邓华在平津战役中向上级提出的这项建议,却直接改变了战略的部署。

在平津战役中,邓华受命指挥三个纵队攻占塘沽、大沽,为了切断敌人从海上逃走的路。军委指示“我军应不惜疲劳,争取于尽可能迅速的时间内歼灭塘沽敌人。”

邓华实地勘察地形后发现,塘沽临海,三面都是盐碱地带,不利于作战,而试探性攻击又造成了指战员的较大伤亡,他认为此时不能攻打塘沽,而要先打天津。打下天津,同样可以切断敌人的逃跑之路,而且对北平的敌人也有震慑力。

对如此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不同意见,等于是要改变战役方向,这本不应该是纵队司令员考虑的问题。那时邓华就在家里的炕上办公,邓英的母亲李玉芝告诉她,邓华那两天就在炕上炕下反复徘徊,仔细斟酌到底要不要告知上级自己的不同意见。如果上级认可邓华的判断也就罢了,如果上级不认可,便是军队的大忌。最终邓华还是决定把报告提交上去,并只署了自己的名字,以免牵连他人。

东野总部接到报告后,派刘亚楼来勘察。经勘查,刘亚楼也认为打塘沽不可行,于是两人又一次向上级提交报告。最终军委和毛泽东同意了这个建议,重新部署兵力,集中力量,不到30个小时就夺取了天津。

邓华任十五兵团司令的委任状

到了1950年,邓华任十五兵团司令,负责组织指挥海南岛战役。毛泽东曾发电,“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攒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并指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备几百个大海船的机器,争取于春夏两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华经过实际勘察和对多方情况的了解掌握,认为一次运载一个军的兵力,再加上弹药、装备和粮食一起渡海,是难以实现的。就在广州召开的渡海作战会议上提出:分批偷渡和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两者并举进行的渡海方针。上报中央后,得到认可,毛泽东在回电中指出:“此种办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邓英说:“父亲就是这样,每次战斗都认真调查研究,不考虑个人得失。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凭着这种精神,父亲在战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这也说明,毛主席和中央非常重视前线指挥员的意见。”

4

“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做出重大牺牲”

邓华的家境本来非常殷实,因为邓华参加革命,这个家庭也变得支离破碎。邓华的父亲两次被国民党抓到监牢里,为了赎回父亲,家里变卖了房产、田地。此外,国民党还三天两头到家里,逼迫邓华的姑姑交出他,被逼无奈,邓华的姑姑选择了自杀。

“当父亲听说家里的这些变故之后,对我哥哥说,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做出重大牺牲。的确是这样,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本该安享太平,但父亲又参加了两场大的战斗。”邓英感慨道。

1950年5月,邓华带领部队解放海南岛后,6月朝鲜战争就爆发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任志愿军司令,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

这一年,邓华40岁,战争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但邓华知道,这次和以往的情况不一样,他的对手是由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后勤保障相差都很悬殊,战争的结局如何,谁都无法预料。

当时邓华的妻子李玉芝已经有了7、8个月的身孕,她非常希望邓华能留自己在身边,但邓华还是毅然奔赴战场。临走前,邓华把李玉芝的一张照片放到随身的包里,并对她说:“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

邓英曾经问过母亲,父亲从广州到东北去,她是怎么想的,李玉芝说了两个字:光荣。

邓英对红船杂志说:“我想,父亲是把军人的职责和党的信任都浓缩在这两个字当中了。还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将军们,以及一百多万的指战员,他们和我父亲一样,认为参加保家卫国的战斗,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奋斗,去流血牺牲,是一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情。所以,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值得尊敬和怀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值得我们去思索。”

5

主动让出第一副司令的职位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时第五次战役期间,邓华听说陈赓要到朝鲜,主动提出把自己的职位和指挥权交出来。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资历老,能力强,功劳大。在广东战役中,邓华就跟他协同作战过。

邓华认为志愿军总部的力量应该加强,他向彭德怀提出,让陈赓任第一副司令,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自己任第三副司令。没想到彭德怀说:“你胆大心细,能打仗,毛主席、军委选你来朝鲜是对的。来朝鲜后,我们一起共事,我看你干得挺好的嘛。这事不用你考虑,是组织上的事。”

陈赓(左)、彭德怀(中)、邓华(右)抗美援朝期间合照

邓华见彭德怀的态度坚决,就以个人的名义,直接向军委总干部部发了电报,建议军委采纳。同时彭德怀也亲自向毛主席发电报,军委回电称:同意彭德怀建议,任命陈赓为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邓华仍是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员。陈赓到职后,邓华也对他很尊重,作战等许多事情都主动与他商量、研究。

在邓华心中,职位不是他所追求的。邓英告诉红船杂志,邓华常说:“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我的肩上就像压着沉重的担子一样。”

在长征中,邓华任红一师二团政委,二团团长龙振文在过草地时,遭遇反动武装袭击,受重伤牺牲了,二团的另一任团长刘瑞龙也在战争中牺牲,邓华和这两任团长一起参加了长征中的许多重要战斗,他感到非常悲痛。邓英对红船杂志说:“我想,如果两任团长没有牺牲,开国将军的名单上也有可能多两位将军。“

“前后和父亲一起搭过班子的张宗逊、杨得志、宋时轮,都被授予上将军衔。许多将军都说过,他们是幸存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名利、地位、权力、财富在这些幸存者看来,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这也让我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不看重职务和权力地位。”邓英说。

抗美援朝期间,邓华在志愿军总部的坑道内办公

6

书柜的书从军事书变成农业书

邓华从朝鲜战场回来后,担任了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沈阳军区司令员,还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

后来邓华被任命为四川省副省长,分管农机工作。其实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可干可不干,因为上有分管农机的书记,下有农机厅长。有人说,你现在的副省长也就是个挂名的,少管点事,养养身体吧。邓华说:“我为党为人民,我拿人民的钱,我得为人民做事。”

邓华的中国共产党党证

当了四川省副省长后,邓华开始努力学习农业机械知识。据邓英介绍,家里书柜上的书,慢慢地从军事类书籍换成了农业类书籍。邓华还经常下乡进行调研,和工人研究农业机械的改进,有时身上沾满了泥都顾不上清理。据统计,1960年7月到1965年底,邓华共去了一百多个县市,几百个厂矿、社队进行调研,并给四川省委写了许多报告。

邓华下乡调研时给四川省委写的报告

7

自觉把自己放在群众监督下

邓华从1928年离开家到1980年去世,只回过家乡一次,村里的老人提出要为“当了大官”的邓华打开祠堂,杀猪宰羊庆贺一番,告慰祖宗的时候,邓华没有同意。他说:“我不过是个当兵的,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

邓英告诉红船杂志:“这么多年,我没看见父亲在外面请人吃过饭,很多战友来了,都是自己花钱在家吃顿便饭。吃饭还能让公家出钱报销,对他来说,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每次下乡外出,父亲总是把钱和粮票包在一个手绢里,到当地,让秘书按规定标准把他的伙食费给交了。”

国家给邓华配的车,他从来只在工作的时候用,即使是对风雨同舟几十年的妻子,邓华也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一次李玉芝上班时发烧,问邓华能不能用车接她一下。邓华觉得车是公家配的工作用车,用来接妻子不合适,但是又担心妻子的病情。最后邓华想出一个办法,让亲戚帮忙雇了一辆三轮车,把李玉芝从单位接回家里。

1944年,邓华和夫人李玉芝

邓英平常进城上班也都是坐单位的班车,其实,车就在自己家里放着,也并没有人监督他。“他为什么能这样呢?我就想起父母常说的一句话:‘要注意影响。’”邓英说,“现在我明白,父亲是在用党性来进行自我约束,是自觉地把自己放在群众的监督之下。这些作风和品质可以说是那一代人很多人都具有的。他们知道手中的权利是党和人民给的,是不可以用来为自己谋利益的。”

邓英和她的几个兄弟姐妹,从小一直受到父母严格的要求和教育,邓华常常告诫他们,要夹着尾巴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要靠父母,要学有一技之长,靠自己本事吃饭。

邓华的几个孩子中,男孩子都学工,女孩子都学医,都在普通的岗位上工作。在邓华看来,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绝不是共产党人的追求。

1979年,邓华及其家人在北京

1968年毛泽东提出了上山下乡,这时候,邓华老部队来人说可以让他的子女当兵,邓英兄妹们都很高兴,因为当兵和到农村插队不仅身份不一样,生活条件和环境也有很大差别。邓华却谢绝了,事后他跟孩子们说,要响应号召,不能搞特殊。

“父亲一生经历坎坷,不管形势多复杂,环境多恶劣,他都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父亲那种对党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定、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勤奋、对名利的淡泊,始终是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做人、做事的榜样和准则。”邓华虽然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钱财,但在邓英看来,邓华一生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注:本文照片由邓英提供

上一篇: 原创有品位,更有情调的三大星座,但总是太...

下一篇: 原创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战功赫赫,朱元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