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宵禁”女性,该贴上“女性歧视”标签吗?|清单

时间:2019-11-08 16:04:2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滴滴“宵禁”女性,该贴上“女性歧视”标签吗?| 清单

11月6日晚,滴滴顺风车宣布上线试运营。经历了两次针对女乘客的凶杀案后,滴滴对女性的乘车安全也摆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大家注意到,滴滴试运营期间,将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一时间,这项对女性限时、限程的运营方案引起一场热议。

11月7日,滴滴顺风车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决定调整其规则,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调整过后,热议仍在继续。

“宵禁”就是赤裸裸的女性歧视

滴滴“宵禁”女性早已有先兆。

昨日,财经领域自媒体“字母榜”在其微信公众号《滴滴“宵禁”女乘客》一文中讲述了加班族吴青的故事。“吴青第一次发现自己深夜打不到滴滴是在今年七夕。”而“她用男性朋友的账号帮忙叫车,很快就叫到了。”对此,吴青提出了异议,“在北京市区,肯定是效率更重要,在外面等得越久越不安全。”

持同样反对意见的还有澎湃号“南都观察”。作者认为,“如果‘限制夜间使用顺风车’是基于‘易受到侵害’等理由,那女性就不是相关条件,‘易受到性攻击’或许才是相关的条件,那某些男性也应该受到限制才对。”然而,滴滴却让男性不分情况可以在深夜使用顺风车服务,“这些决策者有明显的歧视,他们以不相关的条件排除了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点击链接或扫码阅读 澎湃号“南都观察”全文

被滴滴“宵禁”的夜间女性活动空间,在这位“南都观察”的评论员看来,“鲜明地彰显出女性在整个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滴滴一样告诫女性减少夜间出行的,还有女性车厢的设立。根据澎湃号《新周刊》的评论,设置女性车厢“看似给了女性更多的选择,但其实都把女性放到进退两难的选择之中。”

“有男性乘客认为女性车厢的设立是对自己的极大侮辱,它把所有男性都视为潜在的性骚扰者。而对于某些女性同胞来说,这种把自己‘关进笼子’单独隔离出来的做法,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对于之后出现的更多女性优待,如女性专属停车位、女性泳道…… 《新周刊》批评道,“这些通过性别隔离的粗暴手段给予女性的特殊照顾不仅无效,更背离了一个包容社会应有的格局。”

点击链接或扫码阅读 澎湃号“新周刊”全文

前述“南都观察”的评论认为,种种保护并未减少危险。相反,“这样的‘保护’,甚至让社会产生了一种‘你选择不接受这样的保护,那受害就是你自己的选择’的氛围。限制女性的夜行权,“不仅无法制止女性所遭遇的暴力,更使得对受害者的道德谴责合理化,也让那些非女性的暴力受害者在公共讨论中消失。”

与上述观点“殊途同归”,自媒体“单身者舞会”的看法是,滴滴“宵禁”女性从一开始就在承认自己无法“保护”女性。它在《滴滴“女性宵禁”和“逆练福柯”社会的治理逻辑》中谈到,滴滴“既然无法‘保护’女性,那就让她们也夜间不能搭顺风车。”“消除女性乘客这个‘麻烦’,是在保护男性司机工作的权利。滴滴这一判断,无疑是性别歧视。”

这只是个无意识的“甩锅”举动

滴滴发布试运营的第二天,《界面新闻》在其微信公众号《滴滴顺风车限制女性夜间乘车是安全考量“用力过猛”》中推测,“滴滴作为久经舆论‘炙烤’的巨头企业,不可能故意传达歧视女性的价值观招黑,更可能的是他们‘忙昏了头’。”滴滴“宵禁”女性,只是个用力过猛的笑话。若“演变成女权议题”,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建议“在技术层面去看待可能更有意义”。“顺风车的安全问题,不单单是女性要考虑。滴滴更多要思考的是,怎么在制度设计上降低风险,比如司机的门槛设定、车辆运行途中突发险情的应急响应等。”至于女性限时令,“界面新闻”认为,滴滴“因为没有办法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但又要做出尽可能多努力的姿态,女性限时令可能就是这种画蛇添足的产物。”

同样从“技术流”层面讨论“宵禁”的还有《新京报》。在其微信公众号《滴滴顺风车回归,八点后限制女性乘坐是性别歧视吗?》一文中,媒体人梅堂认为“‘性别歧视论’并不是讨论滴滴顺风车限时令的正确姿势。”滴滴此举,“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自两起顺风车女性乘客遇害案发生以来,滴滴在整改上,做出了“全面去除社交功能”、“消除历史订单信息”、“禁止合乘双方自主编辑评价内容”等加强用户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诸多动作。“而限制女性搭载时间,显然是安全保障棋盘中不乏指向性的‘落子’。”从“技术流”的算法上看,“你认或不认,女性受到侵害的几率确实更高,而晚八点后也是事故更易发的时段。”

因此,在梅堂看来,女性限时令“不是着眼于性别歧视,而是基于复杂现实情形的迂回保障手段。”它考虑的,“是降低侵害发生几率。”

隐藏着的人性之恶

在热议“宵禁”存在的女性歧视之余,女性的出路不该被忽略。

“在社会大众的话语体系之下,跨过了‘夜晚’边界的女人,都是破坏了最基本教养的罪人,因为正经的女人不会独自在夜晚出行。一名夜间出行的女人,要么是荡妇,要么是不知其位而自视甚高,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安全。”

在“南都观察”看来,“女性当然可以出于安全考虑选择减少夜间出行,但这不是任何人或组织以不提供服务、开辟专门空间来限制女性活动空间的借口,无论这些限制是不是打着‘为女人好’的名义。”“就算滴滴限制了女性在夜间搭乘顺风车的可能,女性的夜间出行需求也不会因此停止。”

“反思公共资源分配的旧模式和新可能,更加应该思考如何使女人在公共空间中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与行动能力,而不是把女人再次‘吓’成弱者,退回家中。”

而在前述《新京报》的分析中,梅堂提到“滴滴顺风车在历经一年多整改之后再度上线,如何让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乘客得到有效保护,是个关涉技术伦理、商业伦理的复杂议题。”“半夜出行的女性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隐藏着的人性之恶。”

“无论是平台还是社会多方,该在用技术的发展束缚住人性之恶,用清明的法律震慑住恶徒之上,更多地下功夫。限制女性搭乘空间,是种‘物理’手段。”作者希望,滴滴“能找到更多‘制度’‘技术’手段去替代。”

关于滴滴“宵禁”的争议还在继续。与其深陷在舆论场,不如真正关切女性。别让无意义的性别标签掩盖了真正的问题。

撰文 / 实习生 罗炜熠

责任编辑 / 杨深来

上一篇: 第25届绍兴黄酒节开幕,绍兴市获“中国黄...

下一篇: 河南鹤壁:家族黑恶势力“垄断”基层政权,...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