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怎么建?八个部门联手给出指导意见!

时间:2019-11-01 21:56: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关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怎么建?八个部门联手给出指导意见!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8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11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意见》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意见》是我国首个关于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按照老年人健康特点和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提出要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6个环节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明确三项具体指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患病人数接近1.9亿,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意见》的出台将有利于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公平可及,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同时促进预防关口前移,对影响老年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王海东说。

《意见》提出到2022年,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为保证主要目标任务的落实,《意见》还提出了三项具体工作指标。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据王海东介绍,除了8个联合发文部门外,《意见》还涉及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9个部门和单位的具体职责。

健全三级预防体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书记李志新表示,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老年人群的健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但去年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0岁~69岁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仅有6.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维护和促进自己健康。所以《意见》将“健康教育”作为6个环节中的第一项提出。”李志新表示。

《意见》指出,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包括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养生保健等。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要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加强预防保健方面,《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加强重点慢性病筛查指导,降低老年人失能发生率,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

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发展

《意见》指出,在加强疾病诊治方面,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

“处于衰弱状态的高龄老年人,大多患有多种慢性病、老年综合征,使用多种药物,有的老年人还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失能、失智的发生,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强化老年医学学科的发展。”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指出,老年医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类衰老的机制及变化规律、老年疾病的防治及老年人群的卫生与保健的学科,致力于识别、评估、防治衰弱老年人的综合性的健康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与健康指导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据王建业介绍,近年来,我国老年医学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健康与衰老的研究不断深入,老年医学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老年医学科研机构不多,老年医学学科发展的载体薄弱;多数临床仍以单病种诊治为主,研究方向单一;公众对老年医学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等。

根据《意见》要求,下一步,将强化学科发展。包括推进老年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加强老年健康相关科学研究。加强老年健康相关适宜技术研发与推广等。此外,《意见》强调,加强老年健康人才培养。

构建康复护理与照护网络

针对“目前我国康复和护理服务、长期照护服务现状”的提问,王海东表示,虽然近年来一直加大推进,但与巨大的需求相比,仍远远不能满足。

对此,《意见》提出,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在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意见》指出,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失能老年人上门开展健康评估和健康服务。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等。王海东表示,还要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解决支付问题。

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

据北京海淀医院安宁疗护病房主任秦苑介绍,2017年10月,第一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在北京市海淀区等5个试点地区启动。目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在上海市和北京市西城区等71个市(区)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

秦苑表示,我国安宁疗护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但还在起步阶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安宁疗护相关标准,整体上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现在还没有独立的安宁疗护专科;准入标准、用药规范、培训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等还在建设中;缺乏相应配套的财政、法规及法律方面的支持;“生死教育”、临终关怀等理念仍需大力普及。

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意见》提出了针对性指导。如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探索建立机构、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畅通合理的转诊制度。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等。

文/健康报记者甘贝贝

编辑/马杨

上一篇: 温暖郑医|一袋红薯的故事

下一篇: 创业就是上“战场”,为什么他们还是扛起了...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