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芯历史】巾帼不让须眉!她既是中国半导体之母,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校长

时间:2019-11-17 23:57: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芯历史】巾帼不让须眉!她既是中国半导体之母,也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校长

集微网消息,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体现,在半导体行业亦是如此。众所周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始于19世纪50年代,即新中国刚成立后不久,彼时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毅然选择回到生活艰难、科研条件差的中国,以瘦弱而坚强的身躯,为中国的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撑起一片天。因此,她也被业内尊称为“中国半导体之母”。

“科学研究真正需要的是发展思维、发展远见和始终如一的发展勇气。”对于选择科研这条道路,毫无怨言的谢希德曾这样说道。

图示:谢希德

生于战乱时期仍不忘发奋读书

谢希德1921年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谢玉铭是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1927年,因父亲被派任于燕京大学任教,于是年仅6岁的谢希德也跟随全家前往北平,并在燕大附小、附中及贝满女中读书。

然而平静的读书生活并没能持续太久,卢沟桥事变后,谢希德一家便开始了逃难生活,辗转于武汉、长沙,可以说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这段经历也让她意识到,只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人们才会有安定的生活。因此,发奋读书成为当时谢希德生活的主旋律。

有时候命运总是会让人措手不及。就在谢希德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之后的某一天,她突然感到腿痛,以为是扭伤,并未在意,可疼痛一天天加剧,最终竟不能走路了,经确诊为股关节结核。在上世纪30年代,结核病犹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

因为身体的原因谢希德不得不休学。但她并未向命运低头,在卧床治病期间,她自学了大学英文、数学。因为股关节结核往往会导致瘫痪,母亲劝她少看书多休息。谢希德总是乐观地说:“读书是我最大的兴趣,只有读书可以使我忘掉病痛,使我的生活充实。读书是治我疾病的良方。”

幸运的是,谢希德凭借着坚强的毅力终于战胜了疾病。4年后,她离开病榻,重新站了起来。但遗憾的是,虽然重新站了起来,但是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双腿不能弯曲。

一直以来谢希德都没有放弃读书,即使战乱时期情况特殊再加上身体不适,她依然参加了3次大学招生统考,且3次都被录取,但直到第3次才真正成为大学生,入读厦门大学物理系,从此开启了她与物理的不解之缘。

漂洋过海完成学业后归国

1947年,在厦门大学顺利毕业后谢希德赴美留学,先后获得史密斯学院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这段非比寻常的求学经历也是她人生中一段极为宝贵的财富。

在麻省理工学院,谢希德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开拓者莫尔斯,专注于高压状态氢的阻光性的理论研究。毕业后,她参加了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斯莱特主持的固体和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微波谐振腔中半导体性质的理论研究。可以说,这段科研经历为她后来从事半导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谢希德留美的5年期间,她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挚友,后逐渐发展成为恋人的曹天钦在英国留学,并也获得了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像划破苍穹的闪电,传到美国和英国,也在谢希德和曹天钦这对恋人的心中激起了千成浪,“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闯入他们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

然而就在他们筹划着归国路线时,在朝鲜战场屡吃败仗的杜鲁门政府突然宣布: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概不许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得知这个消息,谢希德感到惊讶而愤怒,身边的朋友甚至父亲谢玉铭均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但她却没有丝毫的动摇,依然选择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经过商量,夫妻二人最终决定的回国策略是谢希德先从美国脱身,到英国成婚,然后归国。在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帮助下,计划最终成功。

1952年8月,历经辗转曲折的他们告别剑桥,登上了英商蓝烟囱公司的客轮“广州号”,并于当年10月1日,最终抵达上海火车站。

回国后投身于物理学教学生涯

刚回国的谢希德夫妻二人很快便落实了工作单位,其中谢希德被分配到著名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物理系,担任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基础教学工作。从此,复旦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多了一位身材矮小却不知疲倦的青年女教师。

在复旦大学的短短几年间,谢希德先后开设普通物理的光学、力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七八门课程。如今许多科技骨干,还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的得意门生。

1956年,谢希德和丈夫曹天钦迎来了爱子的诞生,但也就在当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该方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议、批准。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事业需要,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开办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由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教育开创者之一、北大物理系教授黄昆担任主任,谢希德担任副主任。

这个消息让谢希德感到十分兴奋,虽然此时她的孩子刚满5个月,但她还是毅然前往北京,完成新中国所赋予给她的使命。1958年,谢希德和黄昆教授成功合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的科学论著《半导体物理》,这是一部在当时全世界都可称权威的专著。

两年间,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半导体专门人才300多名。此后,全国许多高校仿效成立半导体专业,建立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1960年,中国科学院在应用物理所半导体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回到复旦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校长

完成自己的“使命”后,谢希德回到复旦大学,并亲自主持筹建复旦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组、筹建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

1983年,62岁的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生活中的她平易近人,每次上班都不坐小轿车,而是和大家一块儿乘坐校车,这样既可以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与大家交谈,倾听教师们的心声。

在先后担任复旦副校长、正校长的10年间,谢希德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了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几个学院,将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她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促进青年教师拔尖;她强调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她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不得不说,她的不少洞见在如今看来依然颇有远见。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并到复旦大学发表了演讲。里根选择到复旦演讲,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复旦对外交往中体现出活力四射,二是复旦这位女校长是里根夫人在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的同学、好友。就这样,谢希德带着复旦站在了国际媒体面前。

然而让人倍感遗憾的是,谢希德的晚年一直在与病魔做抗争。自1966年被确诊为乳腺癌后,这30多年期间,癌细胞几度向胸腔、淋巴结转移,一次次手术、化疗,令她受尽折磨。她住院期间唯一的要求是要一部电话,让她接通便携电脑,处理大量的工作事务。

2000年3月4日晚9时35分,一生和病魔作斗争的谢希德最终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和学生。

谢希德逝世后,美国众议员柯特·韦尔登Curt Weldon请求美国国会山上的美国国旗特别为谢希德飘扬一天,以表彰谢希德曾经为中美关系所作出的贡献。他还托人把这面旗子送到了谢希德一手创立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校对/Aki)

上一篇: 原创11月19号开始发财发福又发家,四生...

下一篇: 原创小花仙:实力最强的4位红色花仙精灵王...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