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代罪犯为什么多数都要在秋后才能问斩?

时间:2019-11-17 22:08:0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古代罪犯为什么多数都要在秋后才能问斩?

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对于死刑犯的判决是“秋后问斩”,为什么一定要秋后?这里有什么特殊意义吗?下面我来具体分析。

秋后问斩的涵义

古代一直有“秋后问斩”一说,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我国关于秋后问斩的最早记载是: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礼记·月令》

秋分的神奇之处在于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对这样的节气,古人是充满敬畏的,于是逐渐形成了“秋分祭月”、“秋后问斩”、“秋分占候”、“早卧早起”等一系列“秋分现象”。其中秋后问斩最为我们所熟知。

秋后问斩适合古代社会生产规律

众所周知,春天要播种,夏天要耕作,初秋要收获,此外,这三个季节还适合用兵打仗,只深秋渐冷后,以及整个冬天,由于气候因素,不是和用兵。因此,一年之中,无论是朝廷还是平民百姓,空余时间最多的就是秋冬季节。

所以选在秋季和冬季之间行刑,具有一定的威慑性,杀人不仅仅是处罚犯人,更重要的是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其他时节百姓们都忙于农活,无暇观看斩首罪犯,达不到警示世人的作用,而在秋收过后,农民忙完农活,闲暇时间非常多,这时再进行斩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后问斩源自天人感应思想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庆赏罚刑,当其处不可不发,若暖暑清寒,当其时不可不出也;庆赏罚刑各有正处,如春夏秋冬各有时也;四政者不可以相干也,犹四时不可相干也;四政者不可以易处也,犹四时不可易处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在古代,科学水平有限,对于自然界发生的事情不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及证实,认为这世间存在这主宰一切的造世主,便是天。但是春天和夏天都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唯独秋天,是树叶纷纷凋零的季节,冬天更是万物沉寂蛰伏,这种肃穆的氛围正好是行刑的时间。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上天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在春夏庆祝奖赏,在秋冬处罚行刑。因为秋冬时节“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秋后问斩的另一层含义

在明清的律法中,死刑被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两种,惯称斩(绞)立决/监候。在这里,秋后处决是被用于与立即执行相对的一种缓期执行方式。明清的法律条文里都注明了死刑案件(称为真犯死罪)是立决还是秋决。相比中国古代其他封建王朝,明清两代是唯一进行这样分类的朝代。因此,这种秋后处决制度也被看做是当代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起源。

此外,秋后问斩也给了犯人伸冤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冤假错案的产生。

上一篇: 原创二次元和风精美壁纸:娇小玲珑,气质十...

下一篇: 狗狗抓老鼠被困,一头卡在砖头里,挣扎的模...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