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经典智慧分享:处处忘家处处家,处处无心处处心

时间:2019-11-07 20:44: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释迦经典智慧分享:处处忘家处处家,处处无心处处心

处处忘家处处家,处处无心处处心。

——题记

物质和肉体走的太快了,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如果不觉悟,就无法跟上。对于心灵,我们该如何深入地理解?该如何正确的觉知和对待?一起来看下几千年前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是如何为我们开示的。

1

儒家和道家的心。

人生于世,到底追求何物?常人所求,莫出《尚书》所谓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终命”等五福。

儒家行世,以仁为本,终归于求放心。盖富贵、权势属外在之命,非人所能主宰。而德性之 仁心则内在于我,归我所有,因此人当返回内心,滋养并发挥人之仁性以显道德。

阳明弟子:看书不能明如何?

王阳明: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德明,更无二。

道家无为为本,其无为根基于道,显现为无为、无欲之清净心,即谓道心。老子五千言,庄子十万言,终不过让人回归赤子本心。

每个现世人都会遇到问题,因此我们会心烦意乱、心里难受、心绪难平、心花怒放,还会有恶心、亏心等情绪上的高低起伏和好坏波动。

以上这些在佛家看来,都是因为心的问题。

2

释迦的万物无着之心。

修心为要,盖心为万事主之故也。那到底心在何处呢?

释迦的回答是:心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光明,不在黑暗。不在虚无,不在实有。

释迦的弟子阿难认为“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思维本体就是心,它不在内、不在外,而在与物的遇合处,或因缘和合处。思维之心随事物的缘起而生,缘灭而尽。

对于思维之心,释迦的回答是:

心无本体。不执着于一切,是本心。开悟之心,不执着我、法二相。世间万物,生灭不已,缘起不断。佛家之心,就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开悟者应该追求元无生灭的精微本心,而不是以执着之意去追求生灭变换的妄心。永恒的元生无灭之心,才是我们得以了脱生死的根本。如如心性如燕子衔云,潇洒飞翔却毫无执着。思维之心,还有有所执着,有所依靠,不算真正心性。

释迦指出,心是如来藏,世间万物皆是如来藏所成就,就如电可成就光、热、声等万象一样。心能成就万物,但并不等于万物。世间一切都源于心,由心衍射而出。

要想获得真心,要从慈悲之心、超绝之智、圆融无碍这三个修为要点做起。

3

其他学派关于心的理解——

法相唯识认为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宇宙间的所有之物皆是如来藏幻化而来。这个幻化并非想象什么就出现什么,而是由妄心发动后,借助各种“助缘”而最终示完成并显现出来的。

儒家孟子认为良知的发动之处,就是心。

王阳明认为心是本体,心即理,心外无物。

朱熹认为认识心,要先格物致知,进入到事物的理,掌握事物的规律。

结语:

在佛教经典之一《楞严经》看来,心是万物的发动者,也是万物的聚合者,它发动并聚合诸缘,从而造就此生灭不已的现实世界。心不是宇宙万物本身,但要想认识宇宙万物就离不开心。

处于愚钝和物质享受的现代人,执着于外物,从而使“心”随物转,引起分别心,局限了“心”的能量,让自己的心灵困于原地,因此才无法正确对待世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也就远离了最润化人心的真善美。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含受十方国土。”其实,这些早在《楞严经》中有所揭示。

日光之下无新事。你现在走的路,前人都已经走过了。佛家的智慧圆满自证,只需照着做即可。

上一篇: 国常会:多措并举恢复生猪生产,遏制部分产...

下一篇: 原创谌龙怀抱爱子太温馨!家人陪伴参赛,输...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