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鼓膜穿孔对中耳传递功能的影响

时间:2021-10-20 18:03: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鼓膜(TM)穿孔可由急性和慢性中耳疾病或外伤造成。此外,侵入性手术,如耳内注射、经耳电刺激耳蜗或经常进行的鼓膜管插入,也会导致鼓膜穿孔,但不一定会引起传导性听力损失(HL)。虽然鼓膜有很强的自发愈合能力,但也可能发生长期穿孔,而这些穿孔则能导致传导性HL和复发性中耳感染。

中耳的损伤或炎症常常导致永久性的TM穿孔,进而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HL)。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要比预估的TM穿孔引起的更严重。近期,来自德国的研究人员在《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上发表文章,调查了TM穿孔的位置和大小对中耳传声特性的影响

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位置(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和不同程度(1毫米、1/4的鼓膜、1/2的鼓膜和完全消融)鼓膜穿孔的影响,比较了6个人类颞骨(TB)的中耳传递功能(METF)。研究人员使用了单点激光多普勒测振仪(LDV)测量镫骨底板的声诱导速度。另外,研究人员将METF与中耳有限元(FE)模型相关联,并模拟了类似的改变。

研究结果发现,测量和计算的METF结果表明,所有穿孔位置的频率和穿孔尺寸均与功能损失有关。随着穿孔大小的增加,功能损失可扩展到高频率。另外,与前部穿孔相比,后部TM穿孔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更大。鼓膜的不对称性导致了砧骨锤骨复合体的旋转,导致鼓膜后部象限的偏移比鼓膜前部象限的偏移大。密封谐振腔中的FE模型模拟显示,小的穿孔会导致鼓膜刚性下降,从而导致鼓膜振动幅度增加,主要是在1kHz以上。

METF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TM穿孔的大小和位置对METF均有影响。LDV测量与FE模型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耳疾病的病理机制。如果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小穿孔,且有明显的HL,则应考虑其他的中耳病症。另外,进一步调查穿孔引起的TM预张力损失,可能也是有意义的。

原始出处:

Nicholas Bevis , Benjamin Sackmann , Thomas Effertz et al. The impact of 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s on middle ear transfer function.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Sep 2021

 

上一篇: Nature Communication...

下一篇: Nat Metab:吃得少可以延长寿命,...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