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子刊:只需腰间别个小装备就能监测卒中?房颤患者新选择!

时间:2021-05-25 15:01: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居高不下,甚至呈上升趋势。脑卒中病因被分为5个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其他病因、病因不明。其中心源性栓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高达26%,且致残和致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栓塞性脑血管事件。

心房颤动(房颤)所致心源性脑卒中作为其中发病率高且危害巨大的一个类型,严重危害国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对心源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往往需要脑血管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共同决策。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全球患者超过3000万,中国患者约800万。该疾病以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为特点,是心源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约为无心房颤动患者的5倍。据统计,76%的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伴有心房颤动。

心电图(ECG)监测可提高对卒中幸存者隐蔽性心房颤动的检测,但对房颤患者卒中后二级预防的影响尚不清楚。为了评估对住院患者进行系统心电图监测对12个月后口服抗凝剂使用率的影响,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院神经病学系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Lancet Neurology杂志上。

这项由研究者发起的、随机的、开放标签的、平行分组的多中心研究共在德国38个经认证的卒中单位招募了18岁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发作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常规的检测诊断程序(对照组)或在医院进行长达7天的额外Holter-ECG记录(干预组)。

主要结果是在指标事件发生后12个月,在有意治疗人群中使用口服抗凝剂的患者比例。次要结果包括新诊断为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人数,以及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后复发中风、大出血、心肌梗死或死亡的综合情况。

试验流程

2014年12月9日至2017年9月11日期间,1735名参与者被分配到干预组,1730名被分配到对照组。2920名(84.3%)患者在12个月时有口服抗凝状态(干预组1484名[50.8%],对照组1436名[49.2%])。

就主要结果而言,在12个月时,干预组1484名患者中的203名(13.7%)与对照组1436名患者中的169名(11.8%)正在服用口服抗凝剂(OR=1.2)。干预组1714人中有97人(5.8%)在住院期间新发现心房颤动,而对照组1717人中有68人(4.0%)新发现心房颤动(HR=1.4)。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显示,24个月时,随机分配到干预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的患者之间的心血管结果和死亡的综合情况没有差异(HR=0.9)。在干预组中,有56名(3.3%)患者因研究心电图电极而出现皮肤反应。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有有73名(4.3%)、103名(6.0%)患者发生全因死亡(OR=0.7)。

由此可见,系统性心电图监测可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患者的心房颤动检测率。

 

参考文献:

Systematic monitoring for dete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MonDAFIS): a randomised, open-label, multicentre study.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21)00067-3

 

上一篇: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最具成本的预防...

下一篇: 混淆房早未下传和房室传导阻滞?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