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娟的阿勒泰与詹姆斯的英国湖区:两种形态的放牧人生

时间:2020-01-14 08:39:2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李娟的阿勒泰与詹姆斯的英国湖区:两种形态的放牧人生

提到“游牧”,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那首《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望无际的草地、如云朵般时隐时现的羊群、手执长鞭的牧人,13个字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在的草原生活图景,令人无比神往。

现实里的牧场生活,真的是田园牧歌般美好吗?

我在詹姆斯·里班克斯的《放牧人生:湖区故事》,和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里,找到了答案。

01 李娟和她的阿勒泰

第一次听到《放牧人生》这本书,是因为一档节目的推荐,主持人说:“这本书的作者,也被人称作'英国李娟'。”顿时勾起了极大的好奇心。

因为那段时间,我正好在读李娟的书,看完了《冬牧场》,又开始看《阿勒泰的角落》和《春牧场》。

李娟写牧区生活,缘于她在南疆的真实生活体验。她曾经跟随牧民,一路辗转冬牧场、春牧场、夏牧场。她笔下的放牧生活少了田园牧歌式的轻松惬意,而是聚焦于“人”,探讨人在孤寂环境中的生活。

在冬牧场简陋的地窝子里,男人外出放牧,女人在家操持家务,修整羊圈、寻找丢失的骆驼或马匹,到原处的山上背冰块或者雪回来,作为饮用水源。

牧民们的生活很单调,每个人都是灰扑扑的,食物也只有简单的几种,几颗大白菜要吃上两个月。苍茫寥廓的牧场上,偶尔来访的客人或者车辆让他们感到莫大的欣喜。他们仍然保持着好客的传统,因为在游牧生活中,没有人能避免需要帮助的时刻。

生活的场景并不轻松,好在李娟没有把这一切写得过于沉重,而是能把生活的灰色区分出层次,在每一层中找到乐趣和美。用炉灰烤的馕,每天只能看几小时的电视,猫猫狗狗,日子平淡,但也不会乏味。

02 詹姆斯与李娟

《放牧人生:湖区故事》的作者詹姆斯·里班克斯,写的则是英国湖区的牧场生活。

他和李娟是相似的。一来,他们都打破了我们关于牧场生活的刻板印象。在田园牧歌的想象外衣之下,牧羊人们同样要面对来自社会、经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二来,他们也在探讨牧区的未来,南疆牧民面临的是游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选择,英国湖区也同样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步履维艰。

詹姆斯和李娟又是不同的。李娟是一个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优势在于能够多维度、多视角地去体验牧区生活。而詹姆斯出生于牧民家庭,祖父辈数百年来以放牧为生,他对湖区牧场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深厚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促使他在拿到牛津大学学位后重返牧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

03 詹姆斯和他的湖区牧场

对于詹姆斯来说,湖区是一处有特殊意义的存在,但它在其他人的眼里,却是不同的风景。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英国湖区”,最先看到的条目一定与旅游有关。过去几十年间,湖区成了“休憩”“闲适”的代名词,济慈、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都不吝辞藻,来赞美它。游客们拿着相机,拄着登山杖,购买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

对于城市的游客来说,湖区是他们逃离繁忙都市生活的通道,是类似于乌托邦的存在。但对于湖区人而言,这片土地是千百年来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每一处沼泽、每一片草地都是极熟悉的。

牧羊人的生活方式,延续着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经验,这和现代社会不断追求创新的运作模式完全不同。

詹姆斯和祖父亲手砌起围墙,和父亲一起准备冬天储备的草料,陪伴两个女儿给母羊接生,找工匠给儿子制作专门的曲柄手杖。

他们在劳作中传递经验,也带着他们直面脏污、血腥和残酷,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牧区生活的一部分。

04 放牧人生的未来

在牧场里,牧人们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

即使牧羊人有丰富的经验,天气、病害带来的影响仍不容小觑。暴雪、阴雨、狂风、泥泞,让羊群失去安全的庇护,冬储的草料无法晒干,只能成为一堆废弃物。病毒也会悄然侵袭牧群,口蹄疫情之后的牧场,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经济上的压力同样存在,在祖父去世后,他们还不得不放弃了租用的牧场,卖掉了一栋小屋。为了维持家庭牧场的运营,詹姆斯还找了一份“正经”工作,以此来贴补家用。

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不少牧民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投身旅游业之中,经营民宿或露营业、售卖旅游纪念品。渐渐地,传统生活成为不断式微的孤岛。

詹姆斯选择坚守牧场生活,他说:“我爱这个地方,对我而言,这是一切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其他所有地方仿若无物。”

在远处西北的阿勒泰,或是大洋彼岸的英国湖区,东方或西方,放牧生活虽不像诗歌般恬淡宁静,但生活的厚重分量,数代沿袭的传统,人情的纯朴简单,自有一番醇厚滋味。

上一篇: 原创1月14日起,运势厚积薄发,富贵不请...

下一篇: 几位在后世被洗白的三国人物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