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被断供”……

时间:2019-06-03 14:04: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谷歌、ARM、高通、陶氏……在供应链高度专业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坚实的“备胎计划”,一系列供应商接二连三地“釜底抽薪”,对任何一家下游企业的打击显然是致命的。

  曾有智者说过,“中国制造业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科研落后就要被卡脖子”。正激流勇进的生物医药行业,倘若也来一次极限假设遭遇“断供”,是否也能像华为那样云淡风轻呢?小编只是一个外行,在此抛砖引玉吧。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

  从科研角度来说,高校实验室的小伙伴可能比较清楚,涉及到微观定性定量的仪器设备,大到冷冻电镜、核磁共振、GC-MS、HPLC、基因测序仪……,小到移液枪、分析天平、一根柱子、各种酶……,哪样不是进口的?

  似乎越是有名气(高大上)的实验室,越依赖进口设备。小编学生年代,大家衡量跟着一个导师有无前途的标准,不仅会看他发的paper多不多,实验室里“洋玩意儿”的多寡亦是考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知道今天是否依旧如此?

  今年3月份,C&EN杂志公布了“2018年度全球分析和生命科学仪器制造商TOP20”名单,尚未有1家总部在中国的企业入选。

  注:除非另有说明,结果均为日历年。 一些数字按2018年的相关平均汇率换算。a.数据截至2019/3/31的财政年度预估;b.仅统计诊断部门的销售结果; c.财政年度截至2018/10/31;d财政年度截至2018/9/30;e.根据公司公开信息估算。

  另一方面,从产业角度来讲,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精密的大型仪器来作为辅助和检测,上游原料供应体系、需要不断优化产能的工艺开发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的GMP标准设施同样是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喉结”。

  比如当前研究大分子生物药很火热,便会经常看到各家企业今天宣布与GE达成战略合作,明天与赛默飞成立联合实验室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一般来讲,国内企业是这些上游供应商的买方(金主),但从现在国内企业的PR和造势来看,反而是因为能买到金主的仪器、耗材、服务……,脸上倍有面子似的。

  之前小编一直纳闷什么叫“战略合作”,直到一位老司机悄悄解释,潜台词是“不涉及到竞争时大家就合作,竞争或者其他不可抗力时就各找各妈……”

  当下严重依赖A的细胞株,B的一次性反应器,C的……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究竟有多高? 一旦“被断供”,后果会怎样?

  数据信息、学术交流……

  医药行业,无论是科研角度还是产业角度,自然离不开查询各种期刊数据库和产业数据库。比方说小到研究哪个靶点,总得找点paper琢磨琢磨吧,这些顶级的期刊数据库、PubMed总归是要上的,clinicaltrial临床信息数据、FDA审评审批报告、FDA官网也是必不可少。另外,想在这个领域树立威望,被更多人知晓,总得去ASCO、ACCR、ASH等专业学术会议上露露脸。

  大家都说学术无国界,但是IEEE下令禁止华为专家参与期刊审稿,埃默里大学驱逐李晓江夫妇,难免让人忧虑这种带有恶意的科技“排华”会不会蔓延到原本应该最为纯净的学术交流领域?

  中国创新药产业近几年的蓬勃发展,跟fast follow国外最前沿的成果密不可分。对于海外的新药项目,一方面是国内创新药企业有越来越多的引进,一方面是倍儿有钱的投资机构可以用美元基金“扫货”。还有一些很早期的项目、没有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国内投资机构也可以“排查式”的早早布局。早期项目嘛,不嫌贵,多买几个……但是假如这个大门对中国机构关闭了,中国的创新药产业能否绝对地自力更生?

  以上纯属小编胡思乱想。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哪些具体技术/产品/服务是你觉得离开了一天,可能就没法工作的?欢迎留言分享。

上一篇: 默沙东多个肿瘤临床研究项目数据将在201...

下一篇: Car-T细胞治疗市场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站广告